首页 > 走进海安 > 认识海安
认识海安
来源: bbin宝盈国际 发布时间:2024-07-01 字体:[ ]

海安隶属于江苏省南通市,位于南通、盐城、泰州三市交界处,东临黄海、南望长江,连南贯北、承东启西,通江通海通上海,是全省构建滨海特色城镇带的7个中等城市之一,也是省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经济区重要节点城市。气候宜人、雨水充沛,河网密布、物产丰富。全市总面积1184平方公里,总人口约100万,下辖10个区镇,拥有国家级开发区、省级高新区、省级滨海新区、省级商贸物流园区、省级粮食物流园区、中国和意大利国际合作园区各1家。2018年6月撤县设市。

海安是全国著名的教育之乡、装备制造之乡、建筑之乡、茧丝绸之乡、河豚之乡、纺织之乡、花鼓之乡、紫菜之乡和长寿之乡,先后获得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全国无障碍环境示范城市、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城市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称号。近年来,海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总要求,聚焦“高质量发展争第一、百强排名进二十”总目标,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抢抓机遇、乘势而上,融入苏南、接轨上海,致力打造枢纽海安、智慧海安、健康海安、平安海安、宜居海安,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文化强市、教育强市、科技强市、人才强市,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发展态势。2023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36.27亿元,按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1.06亿元,增长2.9%;第二产业增加值793.24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561.97亿元,增长2.9%。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5.8:54.3:39.9调整为5.6:55.2:39.1。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56万元,增长6.2%。在第二十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和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榜单中分别位列第27位和30位。

海安是学界公认的江海文明起源。境内的青墩遗址将江淮平原的历史追溯到6000年前。春秋时期鲁哀公十二年(前483年),吴侯会卫侯于郧(今立发桥),建发繇亭以示纪念。汉代开上官运盐河过县境。东晋义熙七年(411年)始设县。此后,县治几度兴废。唐代淮南节度使李承实沿海筑捍海堰,北宋范仲淹倡导修筑海堤数百里,过境40多里。明朝海防兵备副使刘景韶、副将邱升率兵民抗倭,斩敌数千余人,保证了百姓的安宁。这里走出了魏建功、杨冰等一代名家,留下了刘少奇、陈毅、粟裕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足迹,以及苏中七战七捷的不朽神话和角斜红旗民兵团的革命薪火。

海安是历史形成的综合交通枢纽。海安在汉代就有“三十六盐场咽喉,数十州县要道”之称。今天,随着宁启铁路复线电气化改造工程、沪苏通铁路以及盐通高铁的通车运营,海安全面迈入高铁时代,成为长三角北翼重要的战略枢纽;连申线、通扬线航道在海交汇,水上高速优势尽显;G15高速、S28高速、328国道、204国道、228国道、353省道、226省道、430省道全面构筑公路骨干网,1小时车程内分布着3个深水大港,2小时车程内分布着8个机场,海安公铁水“无缝对接”的高速通道网络日趋完善,枢纽海安优势更加巩固,对周边的辐射效应更加凸显。

海安是蓬勃发展的现代产业之地。现有工业规模企业超千家、亿元企业近300家,是江苏长江以北首个工业应税销售超2000亿元的县级城市。先后建成电梯设备、建材机械、锻压设备、磁性材料等4个国家火炬特色产业基地,形成时尚锦纶、纺织丝绸、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集群,拥有时尚锦纶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常安纺织科技园、机器人及智能制造产业园等十大专业园区。创新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9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374家,总数南通第一、全省前列。人才综合竞争力全省第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比、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等指标均居全省第一方阵。现代服务业持续攀高,电子商务、物联网建设、远程医疗、智慧海安、休闲旅游提速发展,汇聚科技服务、软件技术服务企业500多家,成功打造一批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水平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建筑业快速发展,拥有建筑企业525家,其中特级资质3家,先后获得“鲁班奖”38项,“国家优质工程奖”33项,“詹天佑奖”31项。

海安是公众认可的生态宜居城市。按照美丽宜居城市建设的总要求,全面加快美丽海安建设步伐,扎实推进上湖创新区(中意生态园)和新通扬河生态区建设,全力打造现代化中等城市,森林覆盖率、林木覆盖率均居南通第一。社会事业发达,高考高分段人数连续多年雄居全省榜首,素有“全国教育看江苏、江苏教育看南通、南通教育看海安”之美誉。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三级医疗卫生网络不断健全,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97.6%,基本医疗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8%,基本实现了全覆盖。连续16年获评省“平安县(市)区”“综治工作(平安建设)先进集体”,连续三届获评“全省法治建设示范县(市)区”,连续举办16届法治文化节,实现全国普法先进“五连冠”,公众安全感、法治建设满意度、队伍建设满意率持续保持省市前列。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